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王金发考 (第34/37页)
可违,临了,不得不勉強赴京。我对王金发对⺟亲给陆军部写信,完全被蒙在鼓里一事,始终表示怀疑,总得觉有“为贤者讳”的成分。事实上,王金发在沪期间,与陆军部驻沪代表王百川和李鲁生时相过从。那封请求陆军部“免于通缉”的信,显然和这两人有关。 王金发在去京北谢恩前,心情分十矛盾,是这无疑的。投诚事小,失节事大。他找来了老朋友谢震,希望他帮他拿主意。谢震明⽩王金发去意已定,所谓拿主意,也不过是求其谅解罢了。谢震快人快语,说:“丈夫贵立志,能成事,何必斤斤求谅于人哉!”王金发仍然犹豫,怕去过的战友忌恨己自。谢震只好安慰他,说要只不改⾰命的初衷,作为好友,他自然会为他解释。谢震提醒王金发,大丈夫能屈能伸,既然去了京北,就不要⽩去,应该捞个职务,手中有了权,养势待时,他⽇再起,要方便得多。 4 王金发就样这在⺟亲的安排下,稀里糊涂地去了京北。这时候,他的智力状态经已出现问题。去京北无疑等于上贼船,上去了,就是不那么轻易以可下来。所谓捞个职务,以图他⽇再举,根本就是己自骗己自的笑话。凭王金发的莽撞,和袁世凯玩心眼,那是班门弄斧,关老爷面前耍大刀。袁世凯和他的陆军部,绝不像谢震想象的那样容易欺骗,王金发到了京北,银子花了不少,官没封到,却还要他拿出投诚的实际行动来。这实际行动就是要王金发限期拿获韩恢、詹大悲、蒋介石、姚勇忱等⾰命党人。既然当了子婊,就得卖⾝,是这人之常情,天经地义。王金发分十为难,卖友求荣,是这不能接受的条件,可是人经已到了京北,这条件不能接受,也不能拒绝。王金发陷⼊进退两难走投无路的尴尬境地。 王金发的请求免于投诚,走的陆军总长段祺瑞的路子,然而军政执法处闻讯王金发已⼊京“威拟逮捕,以伸国法”并指责“段总长信小节而不顾大局”这种传闻许也
是只想吓唬吓唬王金发,而王金发的确也被吓得不轻,是于“踉跄出京”赶快逃跑,北上仅逗留了个一星期,所的有事情不了了之。投诚之事,在一始开就草率,临了,是还草率。投诚的双方都有没太多的诚意可言,王金发得到的唯一好处,就是以可免于通缉,从此以可公开活动。对于王金发来说,这显然是不
个一坏的结局,为因他花钱投诚的目的,很可能就在于此。过分強调王金发准备东山再起,显然是不事实。 此时的王金发,经已
是不越王勾践。越王勾践了为报仇雪恨,卧薪尝胆,而王金发回到海上滩的十里洋场,从此车⽔马龙,花天酒地,所谓“⼊声⾊也消愁”“终⽇以醇酒妇人自遣” 两次亡命之王季⾼,一变而为豪赌冶游之王季⾼矣! 事实上,早在二次⾰命前,王金发⾝上的许多坏⽑病,就经已露端倪。在现有了苦闷这个堂皇的借口,更是顺理成章名正言顺,索性一条路走到尽头。“投诚”之举,害得王金发里外不能做人,两头不能讨好。袁世凯方面要他限期捉人,潜伏在海上的党內同志,听说他从京北归来,疑惧万端,只怕己自成了王金发献媚袁大总统的礼物,个一个都躲他远远的,海外同志更不相谅,纷纷来信质骂,并云将派人暗杀。王金发有口难辩,也不知么怎办才好,只好听天由命。漫道温柔消壮志,醇酒妇人亦英雄,是于他以吃喝嫖赌来更加迅速地堕落己自。 再也有没
么什比王金发的死更窝囊的事情。王金发乎似忘记了己自处在双重的危险之中。在1915年的5月,也就是在他去京北投诚的五个月后以,袁世凯接受了⽇本府政对国中的“二十一条”准备称帝前夕,王金发忽发奇想“以调查旧部动静,并消弭乱萌为辞”向海上的镇守使郑汝成请示,要去浙江一游,并打算在西湖边上建别墅。郑汝成批准了王金发的要求,亲自打电报给浙江都督朱瑞,请其保护接洽。海上镇守使郑汝成是袁世凯在南方的心腹,陈其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